现状: 目前,我市各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专业技术人员145666人,占全市人口总量2.98%,这与我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队伍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匮乏。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人才总量的0.3%,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重仅占3.91%。人才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分布不均衡,在国有集体单位逐渐减少, 而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则逐步增加。从学历结构看,低学历人才较多,中专或中技以下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71.9%。从专业结构看,高级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农业技术人才、法律人才等高、精、新人才以及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熟悉国内情况又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经营人才严重缺乏。从年龄结构看,50岁左右的人才断层现象教为突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相对不足,尤以教育卫生为甚。“两会”呼声:用发展眼光举用和培育人才“改善人文环境,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这是汕头目前最关键的,只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汕头发展和振兴大计才不会落空。”这是记者在“两会”听到代表和委员的呼声。 人大代表余惠娟的议案已经酝酿了很久,她指出,汕头各方面的硬环境、经济指数、物价指数都有利于汕头的恢复和再次振兴,但是,软环境还不是让人满意。其中,“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却未能达成共识。没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人才使用机制存在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好人才不想来,来了留不住。 政协委员杨之琬说,几年来被政府评为“拔尖人才”的人就走掉了好几个,他们都到“珠三角”那边去发展。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走掉,心理真不是滋味。其实,放着好好的生活环境走掉,他们心里也很不愿意的。可是,汕头发展机会很少,人文环境也不尽人意。使用人才没有形成合理提拔制度,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学有所成大学生回乡建设 让代表和委员们深表忧虑的是汕头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尽人意,以致很多汕头人现在都愿意到外面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毕业生回家乡发展的人数越来越少。有关方面统计,汕头生源本科毕业生回汕头就业人数与同年应届生比例为:2000年为75.5%,2003年则降低为35.9%,且有逐年减少之势。杨之琬委员说,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一个家庭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办法满足这些要求,那要他回来也是短期行为。 人大代表余惠娟说,关键是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制订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引进的地方性法规,将引进、培养、储备人才列入各级政府的有关制度中,用制度法规来保护人才和储备人才;设立专门人才库,对外出求学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档案跟踪,优先安排到政府有关职位和大型企业管理职业中去工作,让大学生们觉得有奔头。同时,采用“定向式”培养和“有偿”培养方式,成立“贫困大学生教育基金会”,根据“择优”和“自愿”原则,让需要的企业“出资代培”,每年与有志向回家乡作贡献的优秀学生签定合同,保证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大学生回乡参加建设,逐步改善汕头人才结构。 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在政协提案里,记者发现了香港委员林健康先生《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实施人才战略》的提案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爱乡人士的可贵情怀。林委员提出,一个城市工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攻关项目的建设。因此,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着力优化人才,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大力推进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实施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增加常驻汕头的各类境外专家,鼓励各类归国留学人员回流。 部门反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最近已由市委组织部和人事局联合制订了《汕头市“十一五”人才规划》,规划中对我市人才培养和引进已有了长远目标和措施,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同时,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大投入,特别是优化人文环境,设立人才服务热线,积极拓展农村人才工作领域,确保人才规划顺利实施。本报记者辛瑞玲 (责任编辑:林伟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