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励“三农”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新奋斗的起点上继续努力拼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皋市平原池村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发达地区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生动示范和有益启示。 平园池村地处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2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548亩,人口349人。近年来,平园池村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初步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019年,该村产值突破2.8亿元,实现村营收入21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万元。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全国首届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国家A级景区”等荣誉,成为“两个文明”融合发展的标兵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 激发振兴新活力,筑牢为人民服务坚强堡垒—— 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以“两代表一委员”增强政治领导力。深入开展“两代表一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由市党代表带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访谈活动,促进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消除在基层。将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由党组织决定,推动决策透明化、办事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落实。 以“网格化+铁脚板”增强群众组织力。扎实推进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树形象“三亮一树”活动,构建以党员中心户为主体的“一综多专”服务队,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以服务群众“微模式”增强社会号召力。成立社区居家法治驿站、灌溉用水、矛盾调解等服务类组织,制定公示方案、公开结果、群众评议等“七步工作法”,以“微服务”满足群众“微需求”。发挥村民代表、“五老”人员群体作用,筹建红白理事会、组建小组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帮助群众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 破解强村新路径,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切入点—— 以新发展理念匡正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境界,摒弃唯GDP论的落后观念,依靠产业振兴,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帷幕。 高起点定位。依托长三角北翼、长寿之乡内、万顷良田边、新兴产业圈、新老名城区“五大优势”,坚持发展休闲农业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脱贫致富、环境治理、培树乡风文明相结合,确定了打造“城市经济体中的农业绿岛、万顷良田中的度假村落景区、长寿之乡中的田园康养综合体”的发展定位,规划建设农业现代产业区、科技研究区、电商物流区、生态观光区、农耕康养休闲区“五大片区”,实现经济、旅游、生态效益多赢。 高标准谋划。到2021年,围绕“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目标,基本完成村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框架,开发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品质;到2025年,围绕“品质农业、康养乡村”目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养”各类设施,打造“农业+生态+文化”新型村庄,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高水平建设。推广套种套养技术,在1100多亩的生态藕池中,开发莲蓬菱角采摘、泥鳅龙虾垂钓等项目,投资1500万元种植1400亩菊花,形成了夏观荷、秋赏菊的游览闭环。依托如皋盆景的品牌优势,建成占地350亩的微型盆景区。建设2300平方米民宿区,配套建设农家乐主题餐厅、小吃一条街等,新建水竹园农耕博物馆、农产品展销馆,成立有机大米培育基地,满足游客食宿、购物需求。总投资11亿元的温泉小镇,已完成项目审批。 拓宽富民新渠道,夯实全面小康社会物质基础—— 树立强村富民理念,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和服务社会化程度,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近10%的年均增幅。 土地流转收租金。充分用好城乡土地挂钩周转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进镇进区居住,全村耕地流转率接近100%,带动村民每年增收400多万元。 入股参股分花红。全村共有草木、果品、民宿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家,建成家庭农场12家。成立了南通首家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实现“农户、土地、服务、受益”全覆盖,全体村民每年实现分红收入近20万元。 社区劳动赚工资。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创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组织全村249名富余劳动力成立了专业服务队,进入新型农业主体劳动,承接“七位一体”、村庄环境整治、企事业单位保洁等用工服务,村民日薪达100元,每年带动村民增加工资性收入300多万元。 资源出租变租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对农业公共生产、辅助设施以及仓储、冷链、营销等相关设备的投入,村内集体资产大幅增加,每年出租玻璃大棚收取租金24万元,出租藕池紧邻的摊位、停车场等收取租金16万元。 打造村庄新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以全面整治村庄环境为切入点,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鲜明的乡村地域特色,再现河道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 加大基础投入。统筹设计建设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先后完成了村民聚居区建设,扩建村公共服务中心380平方米,新增硬质道路26.6公里,安装路灯180盏,新修硬质水渠21.6公里,新建星级公共厕所4座,增设垃圾池165座。 强化生态整治。实施垃圾收集处置,河道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疏浚清理村内河道10.8公里,池塘清淤2万余方,拆除乱搭乱建26起,整治沿路房屋立面广告50多起,实现了宅前屋后垃圾全面清除,河道水体全面清淤,路边道旁全面清障的目标,全村绿化率达48%。 打造乡村特色。以内外两条风光带贯穿,将生态藕池文化园、集草庄微型盆景园、红娟观光休闲采摘园、菌菇园等融为一体,道路、木栈道、观景平台等设施一一配套,闲置的水塘塑成千亩藕池园,搬迁的小学旧址变为全新旅游集散地,废弃的鱼塘成了休闲垂钓中心,传统的农家住房成了风格别致的民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培育文明新风尚,铸就坚定文化自信精神风貌——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为村庄“把脉”,以恢复藕池原始风貌为导向,挖掘荷花莲藕独特文化内涵,通过荷花节、农耕文化节等活动,讲好乡愁故事,擦亮江海荷香地域名片。整合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民俗馆,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加强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功能,建设了徽派风格的龙门、文化广场、村民大舞台等公共服务场所,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快板、歌舞,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村头的“大喇叭”定时播报本地新鲜事和党的方针政策,成为村民离不开的正能量之源。 发扬典型示范效应。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战场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评选10位好儿媳、好邻里及20户五好家庭,在全村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平原池村加快发展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推进长江以北最强县市建设,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平园池村党总支大力实施党建“五色土”工程,为推动村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凝聚力量,赢得事业最后胜利。 要始终坚持以产业兴旺为抓手。产业强则百姓富。平园池村大胆探索新路,把一个纯农业村打造成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涵养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富有实力的产业支撑。 要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关键。生态不仅是资源,也是财富。平园池村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天蓝地绿、河畅水清的美丽画卷。面对生态短板,必须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展现新时代乡村“最靓颜值”。 要始终坚持以治理创新为根本。振兴呼唤善治,更要善成。平原池村坚持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抓实涉农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表明,依靠群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