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人才评价是为了让更多“千里马”奔腾

时间:2018-04-24 11:5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 瑾 点击:
最近,有几则新闻引发关注。其一,南京大学人才评价不把论文当作唯一标准,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入职3年无重要成果,但由于有不错的科研设想和研究潜力,最终

  最近,有几则新闻引发关注。其一,南京大学人才评价不把论文当作唯一标准,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入职3年无重要成果,但由于有不错的科研设想和研究潜力,最终还是通过了学校的人才考核。其二,根据《自然》杂志发布的评估报告,中国在2019年首次成为“化学第一大国”,高质量化学论文产出超过日本、韩国、印度之和。而且,在《自然》杂志新闻评论部评选出的2019年十大杰出论文中,中国成果占据两席。
 

  单独看,每一则新闻都令人振奋;放在一起,振奋之余更有深思。前者代表的是我国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为“因”;后者体现了相关领域科研的进步,可为“果”。在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有量的飞跃,也有质的提升,这恰恰是科技人才评价用好“广角镜”激发出的活力。
 

  科学研究有其客观规律,有赖于系统的学科知识作支撑,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获取数据并加以验证。因而,少不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甚至是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积累。科技人才培育成长同样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正是基于对这些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近年来,我国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硬招、实招频出,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一系列改革也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科技研发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得以纠正,以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科技人才的风气正在形成。
 

  但也不能否认,改革有成效,落地亦有阻碍。在“方便管理”的价值导向惯性驱使下,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实际评价时往往还是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标准,导致一些从事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成果转化、标准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很难在评价体系中“对号入座”,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
 

  既然如此,接下来就要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促使已经出台的相关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要在继续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更好地运用“广角镜”,结合实际,多元评价,多角度考察,牵引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
 

  凡属评价,皆须标准。长远来看,应该花更多精力建立更有说服力的业内评议制度,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说,对擅长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的评价,可以引入同行评价机制;有些人长期奋战在一线,以稳扎稳打的应用型研究为主,对这样的人才就应以用户和市场评价为主;对从事社会服务和技术转移的人群,则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总之,就是要适应人才分布的广泛性和岗位的专业性,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创新艰难却势在必行。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不易,但却重要且紧迫。因为,当“广角镜”发现更多人才、善用更多人才之后,势在必行的创新这件事才能在“人才”的引领下愈难愈进、愈险愈进、勇攀高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