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警惕人才资源的“过度消费”

时间:2020-02-20 14:5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王瑰曙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成长成才的理想种子。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成长成才的理想种子。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四个人人”的生动局面,丰富的人力资源就会转化为充足的人才资源,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强大力量。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偏离实际需求的人才资源过度消费现象,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名校效应,有的甚至任意拔高学历门槛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没有科学分析岗位的人力资源适配度,导致盲目设定高学历门槛;另一方面是以高学历员工装点门面,表现对人才的重视。人才过度消费现象,影响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导致诸多弊端:

  其一,不利于提高社会用人效益和职业幸福感。我国家庭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17年我国家庭教育年总支出超1.9万亿元,占GDP比重2.48%。这种高投入下产生的高学历人才却不能才尽其用,某些实操性较强的用人单位,也跟风要求招聘名校毕业生或是研究生,不仅难以发挥其专业能力,也难以使人才获得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其二,不利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体系。一些地方性、行业性院校也跟风趋向学术型、研究型高校,高校之间的行业、专业特色日趋弱化,导致人才结构的同质化,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用工荒”问题并存,形成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过剩与市场人力资源短缺并存的结构性失业。其三,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过度追求高学历,催生片面追求高分数的教育理念,使得大部分学校都在培养高分学生,无暇或不重视个性发展,导致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绑架。其四,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度追求高学历,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落后理念,家长片面地以高学历、名校为导向,致使职业教育很难吸引到生源。全国高职招生规模近年虽保持相对稳定,但生源越来越少,有的地区省内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只有80%左右,民办院校更低,高技能人才培养缺乏优质生源和质量保障。

  人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科技,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性强、关联度高。科技、教育、人才事业的发展必须衔接配套、协同推进,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要坚决纠正人才过度消费问题,不断创新人才使用培养理念和模式,形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构建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大力匡正盲目提高岗位学历门槛的用人导向,根据岗位实际需求科学合理确定学历标准,形成不同岗位、层级的能力和性格特质结构模型,注重人岗相适,合理用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针对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特征和岗位特点,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建立职称和技术技能的级别评定互通互认、同一级别薪酬待遇大体相当的激励机制。对于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岗位,要根据岗位需要形成学历、职称和行业技能等级并重的导向,建立行业职业证书和学历同等重要的制度。健全完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促进人才的有序社会流动,形成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同等尊重和认同感。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高等院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从研究型、应用技术型等角度找准科学定位,突出专业特色,走特色化分类发展道路;促使职业院校从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等多层次构建立体化职业教育体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更优惠的鼓励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投身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