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点】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语言人才作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小语种人才稀缺问题已成为困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现实课题。 我们看到,许多工作因为翻译问题,在深入实施时出现了一些困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一些重要的合作项目,因为中方企业没有合适的语言人才,只好依靠在当地的华人来充当翻译,但当地华人由于离开祖国多年,已经不是很了解当前中国国情和政策,导致无法很好地代表和维护我方利益。一些合作项目,甚至因为翻译人才水平不够,无法准确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致使洽谈失败。 掌握非通用语种,对于在合作中拉近和外方的关系也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方首先会感觉到非常亲切,继而认为被尊重,从而为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打下很好的基础。目前“一带一路”涉及的官方语言共约53种,如果加上少数民族语言和当地的土语,恐怕要达到200多个语种。解决好语言问题,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却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分布和使用现状调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出未来工作规划,并委托一些可靠的人才培养机构来统筹实施。这是因为,非通用语种人才目前人数少,分布又比较散,在人才培养上市场机制非常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要建立地方协作机制和平台。要和地方,特别是“一带一路”涉及的省区市建立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建立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已经在广西南宁建立了分中心,支持广西面向东盟开展翻译人才培养。 其三,要建立全国范围的人才库。根据调研结果,在地方的配合下建立全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库,解决小语种人才分散资源难以聚集的情况,在一些重要的外事外交活动中人才可以统筹调度,也解决了小语种人才业务忙闲不均的情况。 其四,结合人才库,进行全国的人才轮训。针对小语种人才少而分散的情况,推出线上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培训的难题。 最后,联合海外著名翻译和语言机构,开展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例如,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正在筹备的“中美俄‘一带一路’翻译人才培养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我国可以通过这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加强本国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赵丽君 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责编:李紫薇(实习生)、王金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