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流的国家需要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竞争力。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人才才能赢得未来。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是教育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更是紧迫的事。
目前国内教育存在的现象和弊端
出国留学热潮高涨。当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不惜骨肉分离,不吝花费重金,把孩子往送国外接受异国教育。近年更呈现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的势头。就据“网易教育综合”报道,2019年我国境外留学生数量超170万人。这次疫情暴露,仅在英国的留学生就有22万人。其中小留学生1.5万人,最小的年龄不满10岁。这样的“留学热”也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孩子的成长过和缺失了国内的文化底蕴,缺失了国内的大环境影响,也缺失了更多亲人朋友的亲密接触和感情交融。这样的教育是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呢?难道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外国人”?
私校名校学生挤爆。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名校,不惜掏空积畜,背负高额房贷买高价校区房。大有不上名校非教育、不上名校不成才的思想。从小就让孩子校内校外补课,一心朝着名校奔。家长们可谓为孩子们名校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孩子的教育和就业成了家长最大的忧虑,因此催生了许多家长投机的心理。比如:把还小孩子送出国去,让本成绩普通的孩子重金自费出国留学一年镀镀金,回来即成所谓的“海归”等教育投机行为。教育投资成为家庭支出的无底洞。教育成本高,但效果并非尽如人意,许多的“海归”、名校学子,择业就业也依然感觉茫然、困惑。留学路、名校路苦了家长、累了孩子,也造成教育大量的无效投资。
拼命应试愈演愈烈。为了分分必争,学生高强度刷题,一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成为多少学子的壮志豪言,从而一再壮大了“吊瓶学”“吊瓶考”的阵容,应试教育根深难拔。重分轻能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分数成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考定终身”让许多的优秀的学生败在了考分之下,许多的优秀学子不得不进入普通高校被“普通”了。唯分论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扭曲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教育改革40多年了,兜兜转转,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功。应试教育不但依然大行其道,而且愈演愈烈。“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根”,考试依旧成了教学的目的。如此教育,造成家长忧虑、孩子被动、学校应试,家长累、孩子累、老师累的不和谐教育现状。素质教育、人本教育成了空谈。许多孩子被扭曲了的教育观害得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底色,压抑了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由纯真、灵气、充满生机变得压抑、沉闷、失去活力。
当今教育现象和弊端形成的原因
社会的人才观及用人观所致。近年,社会各行各业许多岗位招聘条件都设有留学生优惠条件,许多的岗位限招985、211名校生,用人的单位恨不能都招高层次精英人才。然而985、211学校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要进入普通高校。高中阶段的努力程度和考试运气决定能否进重点高校,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学子,后期持续的勤奋和努力才决定是否成为有用的人才,拥有了才能还要具有更重要的人品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出国、名校可能是人才的成才之路,但不是必经之路。国内、普通高校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而许多招考将这些人才拒之门外,无论他们有多优秀、多努力,通通看不见。埋没了大量优秀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巨大的损失。
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所致。包括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各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资源分配的差距。现行的教育资源分配给予了重点学校在师资、教育经费,考研、留学、就业等方面以较大的政策倾斜。这样的教育导向,难免牵着学校、家长、学生的“鼻子”走,走向教育的死胡同。精英人才万里挑一,但我们大量的人想走的是“精英路线”,难免压得学校、家长、学生喘不过气来。孩子的成长背负了太多的功利,失去了自主的成长,也失去了快乐和生机。
革除应试教育弊端和创新教育模式的建议及对策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及用人观。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大众中。有良好品德、有才能、有远见、有创造力、能开拓创新、有独立人格、能独立思考的人便是人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的是人才本身,而不是留学、名校等外在条件。我们的选人用人应建立以平等、公开、竞争、择优树立导向,以德、能为主而非学历、资历为主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利于更多人才的成长和涌现。国家及社会更多的就业岗位考聘不应在留学、名校、学历、专业等方面设太多条件,而是把岗位需要的人才素质例出来,让具备相关素质能力的人都可报考,给普通高校学生、自学成才者创造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不要总想着人才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行,对成熟之人能拿来就用当然好,对不成熟之人完全可以培养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教育,促进教育更公平更普惠更开放更包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强国际国内教育交流合作,组织国内、引进国外高级别、高水平的教师,融合教师资源,组成讲授团,研发各类优质课程,开展优质网络教学,开放视频授课,让全国各地学生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包括让勤学、爱学的所有国民共享优质学习资源,满足全民学习需要,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研发类似“学习强国”的校园学习系统,向全民开放。达到全民都可不出国留学却获得国外的知识理念,不进名校却能听名校的课;不出国留学却取得学在国外的效果,不上名校却取得学在名校的成效。如此,我们在评价人才、我们所指的人才便不再狭义的指留过学、上过高校、读过名校的高素质人才,而是指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勤奋学习、持续学习,达到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素质教育,革除应试教育弊端。当我们的知识技能讲授有了系统优质资源的保障,我们的学校及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更多、更重要的工作是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兴趣、表达兴趣和争优争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历练学生坚强的毅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天赋,培养学生的谦逊善良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品德;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学生共同解惑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不是灌输知识。当学生具有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课堂主要的事,而是学生随时自觉学习的事、终生学习的事了。素质教育便可水到渠成。
科学设计学生考评办法和考评重点。考评的方式决定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方式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设置考评办法时应将人才最重要的几项能力纳入重点考评内容,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值得重视的是,近2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体力、耐力、爆发力、精力等身体素质普遍堪忧。身体素质是所有素质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体能、视力应设为重点考评内容,设置合格门槛。让身体素质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
加强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高校精准输送人才的能力。高校应充分调研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加大定向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更加明朗,快速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坚力量。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统揽全国高校教育,整体布局,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引导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长,师资团队的优势特点,优选专业主攻方向,突出某一专业或某几个专业的校际优势,形成一校一专、一校一强、一校一品的高品质高校。我们的学生报考时只应考虑的是专业选项,而不是费尽心思选学校。因为选任何专业都能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而我们的每一所高校都是名校。
习近平总书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国内的教育真正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华丽转身,当我们的人才观真正完成了由唯高文凭到高素质的伟大转变,当我们的选人用人真正实现了唯高学历到高能力的深刻改变,我们教育也应该取得更伟大的成绩,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取得很大突破。当我们的祖国成为教育强国,我们的家长就不用把还年小的孩子送往国外去,更多的孩子也将在家人的陪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家才是孩子最安全温暖的港湾,爱和陪伴才是孩子健康快乐的源泉!
(责任编辑:王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