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青岛市:强化开放思维 创新人才工作

时间:2020-06-24 10: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委组织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开放思维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委组织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开放思维,广聚天下英才,汇聚创新动能。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210万人,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强。
 
构建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青岛市构建了以《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为统领,以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等细则为配套的“1+10”政策体系,从院士到技能人才、从引进培养到服务保障,涵盖各个层次、贯穿各个环节。
聚“塔尖”。瞄准锁定对促进全市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水平科学家、两院院士等,面向八方引进顶尖人才。目前,集聚各类院士155人。其中,驻青院士34人、聘任院士26人、柔性引进95人。2018年实施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以来,青岛共入选8人,占全省53%。
强“塔身”。突出发挥领军型人才在创业创新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对入选人才工程人选,给予配套支持。
固“塔基”。高度重视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对出站留青、来青工作的博士后给予安家费;对首次购买商品房的博士、硕士,分别给予购房补贴;对在青就业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发放3年住房补贴。截至目前,累计接收出站(基地)博士后1516人,留青率76%;为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住房补贴4.08亿元;2132名硕博研究生享受一次性安家费2.18亿元。由脉脉联合京东发布的《2019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青岛在毕业生去向热度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8名,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史上最高的48.6%。
奖“主体”。对用人主体新引进(全职)、新培养的人才入选人才工程人选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去年,兑现用人主体奖励资金3130万,涉及专家268人次、用人主体88家,其中一次性获得百万以上奖励的单位7家,60%以上的获奖企业单位为以蔚蓝生物为代表的“四新”企业。
目前,正在聚焦13个重点产业,研究拟定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有关政策,重点针对用人主体和对资源整合起关键核心作用的领办人,叠加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激励,架构激励关键企业、关键人的新政策体系,与“1+10”普惠性政策体系相配合,一个“管面扩量”,一个“精准点穴”。
构建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制度体系
将工作重心从“拼资金”向“拼制度”转变,更加注重从制度层面创新,打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中的制度“壁垒”,促使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充分耦合,激发人才活力、迸发创新动能。
聚力。针对人才工作条块分割和政府、市场相对“闭环”运行的局面,优化整合现行运行机制,聚合人才工作合力,更好提升全市人才工作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在市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人才办”三级运行架构,通过领导小组会议把关定向、联席会议协调调度、人才办推进落实,构建起职能部门常态化沟通机制,提高人才工作决策和执行效率。在区市层面,建立区市党委书记抓人才项目制度,引导区市委党委书记通过“抓人才”实现“促发展”。在专项层面,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促进“双招双引”一体推进、同频共振。在市场层面,建立“政企交互”机制,依托青岛人才集团和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联盟,整合市场力量充实提升全市人才工作。
放权。实施“三权下放”:下放用人自主权,在高新区、“蓝谷”等功能区实施职员化管理改革,打破人员身份界限,赋予功能区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自主权。突破“岗位限制”,设置事业单位特设岗位,有效解决了事业单位因无相应岗位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问题。开展事业单位多元化招聘改革,赋予各主管部门自主招聘权,对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面试前置的方式确定拟聘用人员。下放政策定制权,出台《青岛市高端人才项目定制化支持实施办法》,让企业当主体、提需求,进行政策定制,解决现有政策“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以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补充机制进行“兜底”。目前,针对海尔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出了政策定制“第一单”,在高端人才薪酬补贴、急需专业大学生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下放人才评价权,把人才评价的权力向用人单位、市场主体、资本市场开放,实施“按薪定才”“以赛选才”和“自主荐才”,只要企业认可、给予高薪,只要资本认可、敢于投资,只要优质企业(项目)推荐,都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关服务。目前,通过“以赛选才”,25个海外创新创业项目已落户青岛;通过“按薪定才”,海尔卡奥斯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维杰、卡奥斯物联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录城被认定为B类人才,可享受子女入学、二类医疗保健等37项高层次人才服务。
扩面。突破只重科技人才的思维局限,紧密契合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试点实施高端现代服务业、外事、外语、外经贸等人才支持措施,更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围绕跨境贸易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支持“两区”引进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库、全国律协“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等高端人才。聚焦“两区”建设对金融“血脉”的需求,将与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银联体等机构合作的金融机构领办人纳入市金融高端人才支持计划,通过金融“人才流”引入发展急需的“资金流”。立足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外经贸、外事、外语人才引进,作为单独系列参加市、区两级拔尖人才选拔,对急需紧缺的,按照高端人才“一事一议”政策给予支持。
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涵养人才生态,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来青有“住房”。坚持“安居才能乐业”,将人才住房作为人才扎根留青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出台《青岛市人才公寓建设和使用管理规定》,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开工建设人才住房项目232个,建筑面积948.28万平方米,房源约10.44万套。其中,已建成可分配项目117个、建筑面积548.52万平方米、房源约6.5万套,已分配5.3万套。今年,为了更好地解决引进人才对住房的需求,新出台《关于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计划2020年全市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10万套,并将人才住房配建政策执行范围由七区扩大至全市,最低配建比例由5%调整至10%,进一步增加人才住房供应数量。
创业有“资本”。坚持“资本赋能”,多元化解决人才创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设立“人才金”,首期规模1亿元,将原来直接拨付给人才项目的财政资金改为股权投资,通过财政资金“循环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采取“雪中送炭”的方式支持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优质人才项目。发放“人才贷”,累计为400余家人才企业提供了20余亿元的资金支持。今年,准备优化升级“人才贷”,分担风险、放大额度、增加数量,每年新增贷款金额5000万元以上。创办“人才板”,依托蓝海股权,创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为人才提供项目融资、股权托管、上市孵化等多项服务,扶持80家人才企业挂牌融资,其中13家“人才板”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1.4亿元。今年,将继续推进“蓝海股权”与深交所的合作,支持“蓝海股权”打造胶东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基地,通过资本市场金融综合服务为高成长性人才项目融资。
后勤有“保障”。在做好常规服务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人才及配偶编制、人才子女优质基础教育学位2个“蓄水池”,用于解决人才非常关注的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问题。在人才及配偶编制“蓄水池”中,单列300个机动编制,专门用于已满编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以及其配偶随调安置。在人才子女优质基础教育学位“蓄水池”中,市教育局指定2所局属优质普通高中和1所局属优质初中学校安置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各区(市)政府在各学段至少指定2所优质学校(幼儿园)安置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园)。
服务有“专人”。出台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围绕出入境和居留、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推出17个方面高含金量的人才服务政策。在全市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将涉及高层次人才生活、创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向“专窗”集成;实施了“服务绿卡”制度,建立了130余人组成的联络员和服务专办员队伍,为每位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规范化服务。
 
 
来源:《中国人才》2020年第10期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