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优秀人才不应是与世隔绝的“书呆子
时间:2019-01-06 14:5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事政治模拟题、时事政治政策解读、大事记以及时事政治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优秀人才不应是与世隔绝的“书呆子”。 9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该校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要求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引发热议。很多学生提出质疑,这一规定将影响新生们的课余生活,也将打乱学生社团的正常工作。对此,南农党委宣传处一许姓教师回应记者称,此举是“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转换。”(9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不少中国式教育体系培养下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一以贯之、一如既往的宏大目标下的个体自由的让渡,只要高举一个无比“正确”的“为你好”的名义,在这个巨大的旗帜下,一切的“他物”似乎都是可以被牺牲的,而所有可能影响到这个“宏伟蓝图”的潜在性因素,都将被以防微杜渐和宁枉勿纵的决绝方式所扼杀掩埋。 我们谈论过无数次的毛坦厂,我们为之感到无可奈何的高考焦虑症大军,我们被迫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往事……这点点滴滴的众所皆知的种种,仿佛早便已使我们麻木而冷静了,因之,在面对诸多类似新闻的狂轰滥炸之际,我们对之并未投以过多的关注,毕竟,高考作为一个沉重而现实的客观存在,是“值得”这般代价的。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十数年应试教育的人,一个对考试指挥棒见怪不怪的社会人,笔者依然被南京农业大学针对社团的举措所震惊,被那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管理者的霸道、任性、主观与背后操纵他们做出这样举动的焦躁所深深触动,难以释怀。 诚然,考研是一个不亚于高考的严肃话题,它和高考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走向和高度。从高校的立场而言,人才之培养与学术高度之构建,理所应当是它孜孜以求、夙夜奋斗的所向。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及塑造他们的高校,很自然地承担起了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巨大压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在青年最黄金的时间负有督导之责,那么进行监护式管理难道不是无可厚非的吗? 可问题从来不是这样简单的。一个青年之走向社会,他的成长和人格心智的成熟,同样是在大学所必须予以保障和促进的使命。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选拔之后,应试教育所激发出的考试能力,基本已经达到了青年基础知识所需达到的极限,这个时候,摆在青年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被分数标签所定义的“考生”。我认为,这本该是高校和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的分水岭。高校及其考研,不该只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简单延续,更紧迫的是,它是一个青年最终“成人”的“蝶变”阶段。 从这个视角看来,南京农业大学的管理者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他们固执地将中小学管理者对于中高考的线性思维,简单地套到了大学与大学生的考研问题上,他们天真地以为考研和高考一样,只是一场纯粹的考试游戏。 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参加过考研大军的学生们都很清楚,考研是一场综合素质的大比拼,它对于所考专业的综合性、全面性和深度之掌握,是和“划重点”“背题型”的中高考泾渭分明的,何况考研除笔试外还有面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连社团都不被允许参加的青年,竟然能够有足够的见识、阅历以及思想境界,能够被那些大家梦寐以求的高校的招生者认可——毕竟,研究生教育需要的是学术人才,不是考试机器。 衷心希望,高校的管理者们,能够放下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尝试着将自己习惯性的选择性焦躁放下,而选择相信社会环境对青年的自然熏陶——温室里永远长不出茁壮的大树,一个优秀的人才,也绝不应是与世隔绝的“书呆子”。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选拨优秀人才才能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