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把握新方位。此刻的浙江乡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看重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正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的浙江,如何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日,记者专访3位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丽水市委书记张兵,并连线省内有关专家和乡土人才,一起碰撞思想火花。 根本之道,求贤若渴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记者:作为设区市“一把手”,您眼中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应当具备哪些主要素质?眼下,您所在地区最需要哪方面人才? 马卫光:我们需要真正懂农业的人,懂新农村规划和乡村治理的人。这几年,绍兴加大地方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和美丽经济的推进力度,也在努力培养这些方面的乡土人才。 比如,去年以来,新昌安排1000万元资金打造新昌炒年糕小吃品牌,出台“新昌炒年糕产业发展规划”,全年共举办培训班9期,270名学员获得新昌炒年糕专项证书。 徐文光:我最看重那些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些“田秀才”“土专家”,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的甚至具有“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辐射效应。结合衢州乡村大花园建设目标,今后我们将重点引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人才。 张兵:乡土人才,首先应该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三项基本条件,同时还要高觉悟、懂科技、善创业。眼下,丽水要为乡村重点引进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现代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四类人才。我尤其想介绍的,是丽水对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如今,我们培育的“云和师傅”足迹遍布全国,涉及食用菌、茶叶、种养、加工等9项专业技术类型,不仅加快推动着现代农业发展,也为全国各地农民创业致富作出贡献。 【会外连线】卜伟绍:我就是“云和师傅”的一员,从事中华鳖生态养殖已有20余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总书记的话,让许多像我这样长期扎根乡村的技术人才倍受鼓舞、更有信心。 2007年,我回乡创办了云和第一家以中华鳖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了3个养殖基地,后来还带动一些偏远山村的低收入农户在高山稻田养鳖。目前,丽水山区的稻田养鳖规模已超过1000亩。我期待能有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来到这里,让农民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体面职业。 青年返乡,乡贤回归 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热潮 记者: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将更多的资金、智力、人力从城市引入乡村。近年来,您所在的市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张兵:丽水是典型的山区市,要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才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们在借智引智吸引人才上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实施百名硕博入百企、百名专家讲百课、百个基地传百技、百项技术促百果的“四个双百”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深入一线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我们还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去年吸引7000余名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乡贤回归乡土,形成了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归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挑选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向全省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在现代生态农业、农旅融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合作。 徐文光:说起吸引乡贤返乡,衢州也有蓝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高校博士教授、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产业技术能手、知名企业家等各领域乡贤为重点,每个行政村至少聘请一名乡贤顾问,开展一项乡村振兴项目,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还可设立乡贤工作站或乡贤工作室。 常山大桥头乡濛桥村的饶海平,就是一名从杭州回到常山创业的乡贤。2017年,他回村创办浙江常山濛桥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农村观光旅游项目,今年预计可带动100余位村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会外连线】陈世豪:我是建德人,90后,种植铁皮石斛已有6年多时间。现在,大家也爱叫我“新农人”“农二代”,都与“农”字有关。 读大学时,我也曾想过要在城市生活。后来选择回乡种田,却发现身边的同道中人越来越多,也愈发坚定了扎根农村的信念。这不,现在我不仅管理着300多亩铁皮石斛基地,而且还着手研发相关的深加工产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这份事业朝着三产融合的方向不断推进。 今后,我希望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典型、加大宣传等办法,让更多充满活力的新农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深耕乡土,因材而用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记者: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吸引外来人才以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对此,您所在的市是如何立足实际,培育乡土人才? 马卫光:在绍兴,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都应“为农所用”。今年,绍兴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全市已经有119.6万名“草根达人”“民间高手”崭露头角。 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民间人才协会,不仅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氛围,也让许多原本不为人知的民间传统技艺得到发掘和展示,对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美丽乡村、丰富群众文化、促进邻里和谐等,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徐文光:乡土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也是衢州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力军。 一方面,我们抓实“新时代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高质量建好“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等特色培训平台,做强“金牌月嫂”“常山阿姨”等品牌;另一方面,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如开化县连续3年实施“十千万人”培训工程,培育“根艺师、茶艺师、气糕师、评茶师、清水鱼养殖师”等“乡土八师”,并成立气糕办等机构,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地方标准,深化乡土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制度,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张兵:近年来,我们在把人才组织起来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全市范围构建起以“丽水农师”为首的“1+X”农村实用人才品牌体系,共培训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7953人。另外,致力于打造技能型乡镇政府,健全全员网格,打造县、乡、村“一站式”服务,以干部人才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畅通渠道,创新机制 让人才留得下、显身手 记者:当前,哪些是阻碍人才回乡的主要因素?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让人才留得下、显身手? 马卫光:在绍兴,我们努力鼓励吸引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反哺家乡。他们对家乡有感情,也熟悉农村情况,有天然的优势。 对绍兴籍的农村大学生,我们首先在户籍制度上因地制宜:考入外地大学的,可以不随迁户口;户口已迁到外地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回乡创业,也可以把户口迁回来,并对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项目支持。对于花卉、香榧、茶叶和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我们都有明确的政策支持。 张兵:对于丽水来讲,阻碍人才回乡的主要因素是综合交通网络还不够畅通,教育、科技等配套体系对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人才回乡的激励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对此,我们首先是出台了一些政策,柔性引进人才;二是以优势的产业聚才,围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谋划、包装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吸引人们前来投资创业;三是以良好的服务聚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切实改善人才的居住条件,妥善解决优秀人才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乡村创业顺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会外连线】郭红东:作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乡村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是我一直研究的领域,这个领域的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们也发现,各地目前比较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但对高层次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非农业领域从事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力度不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去年在全国首先开设了全球农商管理MBA项目,每年招收20位MBA学员,他们大部分来自非农领域,但对农业产业、农村创业非常有兴趣,学成后大部分人投身到农业相关领域,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领军人物。 “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已经化为我省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 新时代的浙江乡村,正敞开怀抱,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加入。 |